高中生物知识点(多篇)

文本集 人气:1.52W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篇)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 篇二

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不到位

1.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 含量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 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S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之一,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N、P是构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质的重要元素等。

3. 许多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就不能正常进行,植物就会“华而不实”;人体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动物血钙过低或过高,或机体出现抽搐或肌无力等现象。

不能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

有关蛋白质或氨基酸方面的计算类型比较多,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和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

具体归纳如下: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若蛋白质是一条链,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1

③若蛋白质是由多条链组成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④若蛋白质是一个环状结构,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

⑤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总和-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键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时)。

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

⑦基因的表达过程中,DNA中的碱基数:RNA中的碱基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6:3:1。

对细胞周期概念的实质理解不清楚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二是不理解图中不同线段长短或扇形图面积大小所隐含的生物学含义。线段长与短、扇形图面积大小分别表示细胞分裂周期中的间期和分裂期,间期主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没有染色体出现,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

理解细胞周期概念时应明确三点:

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周期性;

②分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③理解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期在时间、数量等方面的关联性。

其生物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线段描述、表格数据描述、坐标图描述、圆形图描述等。

说明:选择观察细胞周期的材料时最好分裂期较长且整个细胞周期较短的物种。因为各时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与显微镜视野中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成正相关,所以是分裂期相对越长的细胞,越容易观察各期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计算DNA结构中的碱基问题时易出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根据该原则,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1. 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且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 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C+G)占全部碱基的比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该种碱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 DNA分子一条链中(A+G)/(C+T)的比值的倒数等于其互补链中该种碱基的比值。

4. DNA分子一条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5. 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其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值不同。

对性别决定认识不清

性别是由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性染色体决定性别为主要方式。雄性体细胞中有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体细胞中有同型的性染色体_。

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性别是由一对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染色体主要有两种类型,即XY型和ZW型。由X、Y两类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来决定性别的生物,称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XY型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用_表示,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则用XY表示。由Z、W两类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来决定性别的生物,称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ZW型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而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则用ZZ表示。

对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模糊不清

亲代DNA上某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其子代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原因是: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不能准确判断生物的显性和隐性性状

1. 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不同性状亲代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

②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于的亲本性状→该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

2. 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①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具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

3. 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判断:

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隐性遗传病;

②双亲患病→子代正常→显性遗传病。

4. 若用以上方法无法判断时,可用假设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时,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做假设或对同一性状做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时,则不必再做另一假设,可予以直接判断。

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混为一谈

易错分析:一是不能正确分析水平放置的生长幼苗在植株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情况,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近地侧)比上部(远地侧)的分布多。

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生长素浓度属于低浓度,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属于高浓度,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

二是将生长素浓度高低与多少混为一谈,认为多就是浓度高。要注意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多少与生长素浓度高低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分布情况,后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情况。

1. ①单侧光:单侧光照射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产生植物向光性。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

②地心引力(重力)→茎的背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把植物体横放时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而产生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

2. 运用生长素的两重性来解释植物的生长现象时,应首先注意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的是植物的哪个部位(根、茎、叶、果实等),从而判断对其生长是促进还是抑制。

3.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顶端优势。

①原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②应用:果树的剪枝、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都能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4. 除顶端优势外的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

a.根的向重力生长,其中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表现出向重力性。

b.除草剂,其中2,4-D就是利用双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低,而单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单子叶作物中除去双子叶杂草。

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成分理解不深入

易错分析:不知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

? 辨别某种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时,首先分清它是否为液体环境中的物质,其次要看这种物质是否存在于细胞外液,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所处的液体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而是细胞内液,因而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 要清楚内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成分。

①血浆的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等,如O2、CO2、胰岛素等。

②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对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mRNA之间的关系模糊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每条染色体通常只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遗传信息存在于基因中,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是指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遗传信息间接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密码子直接控制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高中生物知识点 篇三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HON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P17

无机化合物

:葡萄糖、脱氧核糖、糖原等;

:卵磷脂、性激素、胆固醇等;

:胰岛素、抗体、血红蛋白等;

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不同、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节: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不同;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水的含量也不同。

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结合水与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4.5%;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是细胞的良好溶剂,也可以直接参与生物化学反应,还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总而言之,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细胞内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其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许多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现象;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也很重要。

细胞内有机物质的鉴定

糖类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还原糖的检测中,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并且要水裕加热;在蛋白质的检测中,在组织样液中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不需加热。

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因此利用这两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在此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色素进入细胞。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此实验的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高中生物常考知识 篇四

一、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

1、ATP合成反应方程式:ATP→ADP+Pi+能量

2、光合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分步反应:

①光反应:2H2O→4[H]+O2 ADP+Pi+能量→ATP NADP++2e+H+ →NADPH

②暗反应:CO2+C5→C3 2C3 →C6H12O6+C5

3、呼吸反应:

(1)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分步反应:

①C6H12O6→2 C3H4O3+4[H]+2ATP(场所:细胞质基质)

②2 C3H4O3+6H2O→6CO2+20[H]+2ATP(场所:线粒体基质)

③24[H]+6 O2→12H2O+34ATP(场所: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反应方程式:(场所:细胞质基质)

①C6H12O6 →2 C2H5OH+2CO2+2ATP

②C6H12O6→2C3H6O3+2ATP

4、氨基酸缩合反应:n 氨基酸→n肽+(n-1)H2O

5、固氮反应:N2+e+H++ATP→NH3+ADP+Pi

二、生物学中出现的人体常见疾病:

①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自身免疫病。免疫机制过高)

② 艾滋病(免疫缺陷病)胸腺素可促进T细胞的分化、成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功低下患者

三、人类几种遗传病及显隐性关系:

类 别

名 称

单基因

遗传病

常染色体遗传

隐性

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显性

多指、并指、短指、软骨发育不全

性(X)染色体遗传

隐性

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显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

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常染色体病

数目改变

21三体综合症(先天愚型)

结构改变

猫叫综合症

性染色体病

性腺发育不良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 篇五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与方法

1、色素的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分离方法:纸层析法。用毛细吸管在滤纸条的下端沿铅笔线划一条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划一两次,然后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接触层析液)。分离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出现四条色素带:橙黄色(最窄,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最宽,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之间距离最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间距离最小。

二、实验注意事项

1、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2、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3、加无水乙醇是因为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三、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

三、讨论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

(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一、实验原理与步骤

原理: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步骤: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②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③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④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二、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六

1、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2、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3、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4、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5、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6、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7、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8、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9、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10、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11、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12、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13、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4、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5、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6、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7、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8、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形态大小相同、来源不同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

19、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的细胞分裂过程一定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20、动物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2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22、只有顶芽才能产生生长素、侧芽不能产生生长素。

23、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24、抗体、胰岛素等的分泌方式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方式是主动运输。

25、浆细胞能识别抗原。

高中生物知识点 篇七

(1)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八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中生物知识点 篇九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