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多篇

文本集 人气:1.17W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多篇

【思想宣传范文】一

改革开放40年来党支部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提供了重要启示,积累了宝贵经验。

必须坚持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确保党支部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管党治党、避免犯颠覆性错误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坚持用正确的政治路线来保证党支部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坚决防止、纠正“左”倾和右倾的干扰和影响,确保了党支部建设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管党治党宽松软和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党中央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只有始终坚持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突出政治功能,就能把住党支部建设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党支部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实践证明,党支部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对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就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否则,党支部建设就会走偏方向、失去灵魂。

必须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切实把党支部建设摆在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最广阔领域和最深刻层面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正是依靠数百万个党支部和数千万名党员的努力奋斗,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支部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任何轻视党支部建设的思想、任何削弱党支部工作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动摇,用完成中心工作的实际效果检验党支部建设成效。党的建设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经验和重要规律。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各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本地本单位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工作,为完成中心任务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大任务、重大事件、重大考验面前和关键时刻,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党支部建设什么时候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就会有所作为;什么时候游离中心、偏离了大局,就难有作为。党支部建设只有融入中心、服务中心、围绕中心,才能找准定位、把握方面、凸显价值。

必须坚持和发展基层民主,有效增强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也是增强党支部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一步健全党内法规,推进党务公开,畅通监督渠道,创新干部选拔方式,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支部书记述职考核等制度,切实增强了党支部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实践证明,党内民主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基础,党内基层民主搞得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就强,反之,则弱。加强党支部建设,必须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为基础,把战斗堡垒建设得更加坚强。

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党支部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支部建设,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对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冲破“左”倾的思想束缚,采取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的办法,切实加强对农村、国有企业和城市社区、高校、“两新”组织等党支部建设的领导,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进入新时代,我们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组织结构新变化和互联网发展新需求,不断推进党支部设置创新和活动方式创新,搭建党支部与党员相互沟通的大平台,进一步巩固了党在社会基层的领导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才能为党支部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加强党支部建设的体制机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党逐步建立健全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党支部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党组)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层层传导动力,压紧压实责任,严格追责问责,切实把党支部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只有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第一责任,确保责任到位、严格问责,管党才能做到真管、治党才能做到严治,党支部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依规治党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新形势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石。

一、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快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依规治党作出全面部署。加快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3年11月,党中央印发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在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依规治党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2018年2月,党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政治方向,意味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步入常态化轨道。

二、明确党章地位,树立党章权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党章地位,树立党章权威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员义务和权利以及党的纪律等作出根本规定,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依据。比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尊崇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着力将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要求具体化。

二是明确党章在党内法规中具有最高效力,其他任何党内法规都不得同党章相抵触。比如,2017年6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完善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4大板块。

三、清理党内法规,实行纪法分开

自2012年起,党中央启动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的清理工作,把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法规内容,及时作出废止、宣布失效或者修改。通过对党内法规的全面清理,提升了党内法规的规范性、系统性,协调党内法规与各项法律的关系,确保党内法规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

严格实行纪法分开,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问题导向,在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就存在纪法不分问题,把公民不能违反的法律底线作为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底线,降低了对党员要求,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不良后果。”严格实行纪法分开,表明党规党纪与国法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规范系统,不能混同。党纪严于国法,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鲜明特征,是对党纪和国法关系的新定位,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2018年8月,党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条例》结合新时代新使命进行了修改、完善、补充,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的理论、实践、制度创新成果总结为党规党纪,着力提高了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新《条例》共142条内容,与2015年的版本相比,根据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的原则,新增11条,修改65条,整合2条,新增或修订了诸多纪律“高压线”,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党籍。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再次修订该条例,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将党的十九大新党章细化具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党内法规衔接、增强制度合力的生动体现。

四、完善党内法规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把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和部署,把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转化为制度成果,出台一大批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党内法规,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果,推动依规治党迈出新步伐,推动党的建设水平和执政能力向新的高度提升。

2012年12月正式印发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2013年5月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是第一部正式、公开的党内“立法法”,在源头上确立了党内法规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是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在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15年5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这是为建立70多年的党组制度首次立规,对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决策等全面规范。201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这是对实施近20多年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首次修订,明确了各级地方党委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重要职责、决策规程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依规治党的实践创新,带来党风政风的显著变化、党心民心的进一步凝聚,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崭新境界。

五、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问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格落实党内法规、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作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党内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党内法规的权威也要在实施中得以体现。党的十八大以后出台的党内法规,对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增强党内法规执行力、确保党内法规制度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2015年10月,党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这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执掌重要权力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的特殊职责所要求的。”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依规治党重点和关键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高级干部是重中之重,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例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该条例明确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突出了关键少数。

【思想宣传范文】三

内容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贯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一根红线,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乡村“五大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目的是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五大振兴”任务繁重,必须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重要任务,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把重塑城乡关系、消除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最终目标,从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工作和责任落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强化规划引领、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强化组织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面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描绘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下简称乡村“五大振兴”),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乡村“五大振兴”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乡村“五大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乡村“五大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脉相承。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乡村“五大振兴”各有侧重、相互作用,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要义。“五大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事关提供乡村就业机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切实解决农村缺人手、少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凝聚乡村发展人气。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实践中,乡村“五大振兴”不可割裂地看,不能顾此失彼,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必须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乡村“五大振兴”任务繁重,必须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应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乡村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应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传承保护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应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治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应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推动乡村“五大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推动乡村“五大振兴”,目的是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

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近年来,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增速持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有所减弱,亟待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为此,应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乡村产业增效。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把千千万万农民培养成增收致富能手。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注重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带领村民增收就业、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乡村医生和文化人才,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卫生和文化服务。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把重塑城乡关系、消除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最终目标。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推动乡村振兴,要促进城乡产业双向借力、联合互动,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平等互利、融合发展的城乡产业新布局。抓好招才引智,通过人才双向流动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城乡互通。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建立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乡村“五大振兴”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制度供给,健全政策体系,持之以恒地推进。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三农”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还应注重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最主要的依靠力量。

抓好工作和责任落实。一是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二是加快建立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三是抓紧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县委书记这个“一线总指挥”,确保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责任到位、考核到位、激励到位。

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改革是“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金融保险支农机制。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互补、共同繁荣,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强化规划引领。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决不能搞大拆大建、一刀切、千村一面,把乡村搞成缩小版城市;更不能追求速度下指标,刮风搞运动。中央已经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加快制定本区域的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做好村庄布局工作,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应立足地方特色和乡村特点,结合乡村原有风貌,统筹考虑村庄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突出乡村特色,逐步做到应编尽编。

完善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完善党的领导法规,根据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和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机构职责、目标任务、保障机制、责任考核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健全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更好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思想宣传范文】四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并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新时代推进全面对外开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动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必将推动新时代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实施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既展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强决心,也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开放条件下取得辉煌成就;而今,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全面对外开放迎来新局面,呈现新特点,面临新形势,开启新征程。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迎来新局面

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贸实现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成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特征。2013年至201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580亿美元。2017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达12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1倍,年均增长30.6%。从对外投资结构看,2015年至201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351亿美元,中国高铁、中国核电等成为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作用,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努力改善多边贸易体制,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在此期间,我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迄今为止,我国已签署16个自贸协定,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

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其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热切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热烈反响,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从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做起,通过加强产能合作、共建合作园区,创造大量工作岗位,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已与8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共82个。5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呈现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新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是其重要内涵,即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可以说,新时代推进对外开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动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坚持主动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开放更好地发挥了开放型经济在整体改革中的排头兵作用。最典型的是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国内贸易投资规则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

坚持全面开放,对外开放更加均衡。全面开放内涵丰富,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空间优化、质量提升。从开放布局看,全面开放实现了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的更好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内陆和沿边地区从开放的边缘区变为开放的核心区,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从开放方式看,全面开放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更好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强调资本、技术等多要素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一方面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引资和引技引智相结合,带动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另一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我国已形成的强大产能、适用技术和较充裕外汇储备,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强化我国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拓展战略空间。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近年来,全球经济重心出现了“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发展变化。2016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38.8%,比2007年提高10.5个百分点。2012年至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和更加均势的方向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变革。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创新快速发展,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方面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毋庸讳言,中国在科研方面基础性研究依然相对薄弱,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的局面未根本改变。所以,加强自主创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科技攻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和紧迫。

“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与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公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叠加形成了逆全球化潮流,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逆全球化表现为内顾倾向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不仅破坏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肆意和粗暴践踏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和组织,从而给世界经济带来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风险。2017年新一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作出一系列不实指责,利用不断加征关税等手段进行经济恫吓,试图采取极限施压方法将自身利益诉求强加于中国,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持续升级,中美经贸关系受到极大损害,也使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原则遭遇严重威胁。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开启新征程

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对外开放才能行稳致远。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的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正因为有比较强大的国力,我们才能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办好中国自己的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增长新动能,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等。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并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认清世界大势,与各国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今世界的趋势是和平发展,实现共赢、多赢,无论是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还是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都是不合时宜的;是开放融通,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整合发展成为促进各国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变革创新,不能按照老框框办事,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被历史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必将推动新时代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对外开放新征程决无坦途,要知难而进。在新时代,我国将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我国要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增添各国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我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利益;我国将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可走,但再大的困难,都不能阻挡人类前行的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让我们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携手向着未来前进!”

【思想宣传范文】五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人民军队要有新发展新进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全面呼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总揽全局、把握大势,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定方位、指方向、明方略,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统揽推进伟大工程和强军事业的深邃意蕴

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蕴含强国强军关键在党的政治理念,贯穿以强党引领强军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的科学谋划,主题重大、意蕴深邃。

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考量。军魂是一支军队的脊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也是军队党的建设命脉所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始终是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一个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强固军魂作为我军命根子紧抓不放,要求全军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部队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党的基本方略,把军委主席负责制首次写进党章,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军规律的准确把握。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进一步揭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与军队党的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我们党对军队建设强根固本的深远考量。

着眼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擘画。党的坚强领导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政治保证。我军自创建以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进入新时代,我国由大向强发展,撬动国际战略既有格局,国家安全需求的综合性、全域性、外向性特征进一步凸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时刻听从召唤,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对我军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当前,部队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和平麻痹思想严重,谋战不深、备战不实、务战不力等问题仍较突出,迫切要求军队党的建设归正重心,紧紧围绕备战打仗主责主业,推动全面提高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的核心能力。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以军队根本职能规定军队党的建设出发点落脚点,反映军队天生为打赢的根本要求,赋予围绕中心抓党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重心在战的鲜明导向。

走在全面从严治党前列的标准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习近平主席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统揽“四个伟大”的根本保证,为重塑党和军队政治生态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旗所指,军旗所向。军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努力走在全党前列。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客观分析当前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对“四风”反弹隐患和反腐败减存量、遏增量任务作出科学判断,强调下大气力解决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为我们进一步立起了从严管党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新标高。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党建篇”的丰富发展

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观点,深刻阐明加强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军队党建领域的运用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军队党建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把对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水平。

强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关键”,阐明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地位作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关系强军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坚持以理论武装凝心聚魂,坚持把党组织搞坚强,坚持贯彻军队好干部标准,坚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为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强调“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放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看,放到推进强国强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看”,标定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历史方位。解决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军内部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面向未来,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全面加强。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继续把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推向前进。

强调“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完成好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规定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历史使命。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四个战略支撑”新时代使命任务,必须把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抓得更紧更实,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质量。

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明确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加强军队党的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制度,全面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引导全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强调“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揭示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着眼。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来展开,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增强剂和功放器。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把战斗力标准实打实立起来,贯彻到军队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忘战必危,怠战必败。要进一步强化战斗队思想,以整风精神纠治备战打仗中的顽症痼疾,对和平积弊来一个大起底、大扫除。高层党委要抓备战打仗,提高战略谋划能力、真打实备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狠抓落实能力。

强调“锻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指明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力量支撑。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要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加强我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要适应改革后的新体制新职能,找准各级各类党组织职能定位,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制度机制,改进领导方式,把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提升政治能力,确保政治过硬。

强调“锻造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指出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要把培养干部、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素质培养体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从严管理体系、正向激励体系,加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要突出政治标准和打仗能力,深入解决选人用人突出问题,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矢志强军打赢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军队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要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用铁的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定不移抓下去,不会变风转向。健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扎紧制度笼子。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固本培元。

三、努力开创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立起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魂和纲。全军各级要坚持学深悟透、知行合一,扭住根本和关键抓好落实,推动讲话精神在部队落地见效。

持续铸牢军魂,以绝对忠诚确保绝对领导。党对军队就是要绝对领导,军队对党就是要绝对忠诚。要着眼学而信、信而行,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官兵、凝心聚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要坚决维护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指挥。

聚焦备战打仗,让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成为制胜优势。军队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要紧扣习近平主席“胜战之问”“价值叩问”“本领拷问”,深刻体悟习近平主席的决心意图、忧思关切和部署要求,立起以党建服务打仗指向。各级党委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把统兵打仗、谋划打仗作为基本职责,按照能打胜仗要求筹划、指导、检验党的建设,真正把谋打仗、抓打仗、会打仗的人用起来。要彻底纠治和平积弊,抓住影响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提高的突出问题,区分不同层次对象把和平积弊表现查清楚、症结分析透、措施定实在。要扭住“五个不会”短板大抓练将强将,提高党委领导作战的本领,以一流班子带出一流部队、锻造一流战斗力。

深化正风反腐,培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是习近平主席建军治军的重要方法论。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军委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紧盯“四风”新动向新表现精准施治。要坚持挺纪在前,严肃执纪问责,压紧压实“两个责任”,着力解决在训风演风考风、选人用人、“五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抓好反腐败斗争,突出查办重点,注重标本兼治,坚决铲除军队存在腐败的土壤。要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持续深化政治整训,加强政治能力训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永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推动创新发展,全面提高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质量。我们所处的时代,变革的大潮汹涌奔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适应时代发展和使命任务要求,破除不好创新、不能创新、不用创新、不敢创新等思想障碍,用新的理念、视野和方法推进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特点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加强党委对联合作战领导、如何按照能打胜仗的标准配班子建班子等新课题,以创新谋发展,以发展提质效,不断增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时代感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