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写作手法【通用多篇】

文本集 人气:1.02W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写作手法【通用多篇】

译文 篇一

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好似突然一夜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感到单薄。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着。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巨冰,惨淡的愁云凝滞,仿佛压低了天空。中军帅中摆下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胡琴、琵琶伴着羌笛,起舞和鸣。纷纷扬扬的暮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寒风狂舞的红旗,此时也冻挺凝结,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在轮台东门送居离去,那飘飘洒洒的大雪已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 篇二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开头四句描写了奇丽的塞外雪景。才阴历八月,就北风呼啸,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风卷大雪,漫天飞舞。飘洒了一夜,一夜之间,漫天皆白,遍地银装,所有的树枝上都银装素裹,犹如春风吹来,梨花盛开,似乎还飘洒着沁人心脾的梨花清香呢。诗中写风猛,先用“卷地”二字直接写北风很大,接着,又通过“白草折”写风力之猛。写塞外气候变化异常,便用“八月即飞雪”来说明。一个“即”写出雪下得早,下得出乎人意料,一个“飞”与北风相呼应。这两句写出了北风带着尖利的啸声卷着大雪漫天狂舞的景象,有声有色,很有气势,先声夺人,描写了边地的苦寒。但是诗人没有继续渲染边地的苦寒,而是拓开一笔,应用丰富的想象,勾画出一幅明丽美妙的万木银装的图画,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对于雪景的不同寻常的描写,把雪景写得奇丽壮美,明媚动人,给人蓬勃的无边春意的感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真不愧为写雪的名句。

尽管雪景如此壮丽动人,但大雪严寒毕竟是现实。诗人收起想象的翅膀,面对现实,描写大雪奇寒的气候特征。如果说前面是描写远景、外景的话,那么,“散入珠帘湿罗幕”四句便是近景、内景描写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湿罗幕之内,漫漫深化,把罗幕都打湿了。在中军帐中,尽管白天着狐裘,夜晚盖着棉被,也觉得寒冷难当。由于过于寒冷,主师的弓都难以拉开,铠甲冰冷,也难以穿上。这几句,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写人的主观感受来描写大雪严寒。通过写大雪严寒,描写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从而赞颂了他们不畏艰苦,自我牺牲的精神。

写到这里,诗人用两句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冰天雪地的背景,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成鲜明对照。这两句,一句写地,一句写天,天上地下,一片愁云惨淡,万里冰雪连天,这种环境和气氛,一方面衬托出武判官使命的艰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归客此行的关怀和担心,也牵动了作者的乡土之思。同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写景,引起下文的送别。然后,诗人只用两句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送别宴会的情景。中军帐内,置酒饯行。席间,奏着少数民族的乐器,助兴饮酒,整个宴会场面,充满了浓浓的边塞气息以及朋友诚挚的祝福,其中也寄托了诗人久别乡土的感慨。接着,写宴罢走出辕门时的所见,时间是黄昏,仍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狂风呼啸,但门前的红旗已被冻住,怎么吹也吹不翻卷。这里通过“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再一次写雪大天寒,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这个冰天雪地奇冷酷寒的世界,写得非常有新意。也寄寓着对武判官的关怀。

诗的最后四句,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轮台,就是天山,指明了他们戍守送别的地点。举目望去,天山的山山岭岭铺满了积雪,“去时雪满天山路“不止是景语,也是情语,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与武判官要道珍重,依依惜别,看到武判官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天山路上,诗人久久不忍离去,而是在雪地里伫立目送,一直到武判官渐行渐远,消失在远方,还在凝视雪地上留下的归客的马蹄印迹。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十分丰富的思想感情:有热爱祖国山河和建功立业的自豪感,也有对武判官归京的欣羡和鼓励,更有对朋友沿途艰辛的关怀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伫立怅罔的神情,多么形象逼真,写诗人在归客远去后的沉思、默念,怅然若失的情态,多么储蓄而恰切,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这首诗的结尾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对朋友的绵绵不尽的深情,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借助于别后景物,传达出别后的情怀,非常含蓄、隽永,含悠悠不尽之情思,令人回昧无穷。此外,这雪中送别图还含有冰心玉壶,洁白高尚之意,显得高雅不俗。

作者简介:

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是边塞诗歌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官僚家庭,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曾两次出塞安西、北庭,在边塞共生活了六年。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解鞍风尘的战斗生活中,他的诗境空前开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三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节奏鲜明 篇四

语言的节奏是指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轻重以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时间之内有规律地往返回复、交替出现的组合形式。在诗歌中,主要表现在诗中的平仄、押韵以及换行形式等。就押韵来说,押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无韵不成诗。韵在古代诗歌中形成音律上回环往复之美。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韵在一篇声音平直的文章里生出节奏。”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韵来说,诗人运用了换韵的方式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的方式,不但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而且韵也成了意义转换的标志。具体来说,诗歌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跟着变换,节奏自然分明,描绘的场景特点也就明确。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入声起音,显得很陡促,押“e”韵(注意:作为诗的押韵的“韵”并不等同现代汉语语音学上的韵母。为了便于现代理解,权且用现代汉语拼音说明,以下同),并与风狂雪急的景象相配合。接着下面出现了音韵舒缓、轻柔,押“a”韵,与 “春暖花开”的美景和谐。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到了最后“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押“u”韵,音韵又渐入徐缓,与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的景象相和谐,人去雪地空,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注释 篇五

①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象梨花开了一样。

②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③锦衾(j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④角弓:饰有兽角的弓。控:拉开。这句说因为太冷,将军都拉不开弓了。

⑤着:穿上。

⑥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⑦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⑧辕门:军营的大门,临时用车辕架成,故称。

⑨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⑩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赏析 篇六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七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